单项选择题
阅读《我与地坛》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片段一教师教授《我与地坛》时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曾荣获第十一届日本国际舞蹈大赛最优秀奖的舞蹈--《生命之翼》,这支舞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五位成员共同演绎,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谱写出挑战命运的赞歌--不论飞到哪儿,飞翔就是目标。(播放视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一位身有残疾的人,一位用轮椅承载了生命之躯的残疾人。”片段二通过解读前两部分,阅读思考:①“我”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②“我”的心路历程与地坛景物有何关联?生:“我”思考关于死的事,也思考了为何出生的问题,之后剩下就是怎样活的问题。师:三个问题,都是关于生命的思考。类似的问题我们可能想过也可能没想过,但我们不可能像史铁生那样想,那样直接、残酷、刻骨铭心。师:我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一个黄昏,夕阳给天空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我轻轻地翻动书页,看到感触颇深处,总止不住掉眼泪。你们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吗?为什么他会思考这些问题呢?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运用充满情感的声像,叩击学生心灵,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导入与作者有关,蕴涵知识性,启迪学生智慧并促进学生探求新知
C.升华式的提问,点燃学生探究激情、加深理解、促进深化
D.教师谈自己读后初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学习《宇宙的未来》时,教师使用了下列教学补充材料。大爆炸理论揭示了宇宙演化的壮阔景象。宇宙膨胀大约开始于200亿年前。这个初始时刻及其以前的条件纯属猜测的范畴。早期宇宙非常炽热、非常致密,同时也许还是很不规则的。这种不规则性和各向异性逐渐消失了。在大爆炸后数分钟内出现了一些核反应,宇宙中几乎所有的氦就是在那时合成的。随着膨胀的进行,宇宙逐渐变冷,就像热空气边膨胀边冷却一样。宇宙背景辐射就是这个早期时代的遗迹。人们一直恰当地把它称为原始火球的剩余辐射。根据一种宇宙演化的方案,随着宇宙中物质的冷却,它终将凝聚为原星系。原星系分裂为恒星并聚在一起成为范围广阔的巨大集团。随着头几代恒星的诞生和死亡.逐渐合成了碳、氧、硅、铁这类重元素。当恒星演化为红巨星时,它们便抛出凝结为尘粒的物质。从气体和尘埃云中形成了新一代的恒星。至少在一个这样的星云里,冷的尘埃坍缩成一个环绕恒星的薄盘。尘粒通过合并彼此附着并累积成较大的物体,这些物体在彼此引力的吸引下长大,形成从小行星到大行星的形形色色天体,这些天体就构成了太阳系。(选自《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大爆炸》,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拓展关于宇宙的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加丰富
C.引用资料能够引导学生对宇宙的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D.引用资料的目的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巩固文本所涉及的知识 -
单项选择题
阅读有关写作教学“创新评价方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双评作文批阅发下后,还务必要求学生重读点评过的作品,写自我反思后记。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作文评改反馈最终还要回归落实到作者本身。此时作者再次阅读修改自己的文章,就等于重新进行一次再创造。因为有针对性评价的对照,学生每次可纠正自己一点错误,每次都可在反馈中前进一步。如此作文反馈.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新起点。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双评可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灵感
B.评价方式的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C.反思是一种学习能力,互评后自我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D.作文修改的过程等于再创造,可以逐渐纠正缺陷 -
单项选择题
以下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在教材使用上,我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努力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散文时,只抓住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下是他的毕生追求、“向往平民化、回归自然”这一伟大人格的外化重点讲深、讲透。再如,莫泊桑的《项链》中外驰名,学生乐于阅读,但仅此一篇难以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我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又给学生补充了莫泊桑的其他小说,如《羊脂球》等,并把莫泊桑和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巨匠--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作比较,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张衡、蔡伦、沈括,他们之所以被历代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天山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内蒙古的辽阔,都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拿来主义》教会了学生如何对待传统;《(呐喊)自序》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伟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传》让学生了解了一个灵魂残缺之人的可悲;《师说》帮助学生摒弃盲目自大,养成求实好学的习惯。每学期我都要结合课文教学引入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以上教师的教学反思做简要评析,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考习惯
B.课下引导学生从中了解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D.对本节课的内容扩充得太宽泛,不利于学生对本课文章的掌握
